核心提示:栾川县法院三川法庭位于海拔1392米的三川镇,是全省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艰苦、距中心城市最远的基层法庭。辖区内群众居住分散、工矿企业集中,流动人口较多,治安环境复杂。三川法庭根据地域特征,集思广益、创新理念,找到了山区法庭便民、利民的路子,用行动践行了法官的诺言。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荣获“人民满意的好法庭”、“最公正、最文明、最廉洁、最讲理”四最法庭、全省优秀法庭、省级“青年文明号”、全国法院系统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老百姓的好法官
为了方便山区群众诉讼,切实解决群众“告状难”问题,三川法庭推出“假日立案”、“电话预约立案”、“上门立案”等便民措施,只要当事人起诉符合条件,立案绝不过夜,极大地减轻群众诉讼负担,方便了群众。
2006年7月,三川镇龙脖村年近七旬的武古栾打电话诉说其养子武石命不养活自己,法庭干警立即到该村去了解情况,原来是武古栾在年轻时对养子的生活不管不问,对儿媳的亲属不让进家门,对待孙女视同路人,连自己的父亲都由武石命养老送终。武古栾又有赌博恶习,总是以生病拾药为借口从武石命手中骗点钱打麻将,现在把政府发的救济粮面粉拿到粮店卖掉用于赌博。邻居对法庭的人说:“像这样的人不养活不亏!”面对这种情况,法庭干警们和乡老龄委及村干部先后四次到龙脖村,结合天理、国法、人情做通了武石命全家的工作,又对武古栾进行了批评教育,终于使双方达成协议。十天后,当法警干警再次到龙脖村时,看到武古栾一家祖孙三代正围着饭桌吃早饭呢。群众纷纷称赞:“三川法庭的法官上门服务,真是老百姓的法官,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真情调解融坚冰
调解往往能体现审判工作的硬功,为做好调解工作,三川法庭的法官坚持“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法庭干警经常到当事人的家里或田间地头,用真情化解当事人心中的坚冰。
他们在审理原告张留记诉被告段红娃、麦仓洲、牛会、王明和某矿业公司人身损害赔偿一案中,被告段红娃等人承包矿业公司一工区采矿工程后,将所承包的工程转包给王明,王明组织施工期间雇佣张留记为出碴工。2006年9月的一天,原告张留记到直井下作业被井壁落下的石块砸伤,造成下肢高位截瘫。先后在栾川县人民医院、洛阳市中心医院治疗。张留记36岁尚未成家,要靠60多岁的母亲护理。审理过程中,几位被告相互推卸责任,案件一度陷入僵局。三川法庭的干警们分别上门找几名被告做思想工作,从法律规定到人情世故对被告进行开导,经过6次艰难的调解, 5被告愿意赔偿原告15.5万元,张留记的母亲领到赔偿款时流着眼泪说:“感谢党,感谢三川法庭的法官,是你们救了我们母子二人。”
案结事了促和谐
在三川法庭,从审判员到庭长都十分注重案件扫尾工作,做到案结事了促和谐。在审理张某某诉杨某某离婚纠纷案件中,被告杨某某因工伤,双眼视力不足0.2。不能干农活,家里没有了顶梁柱,原告张某某感到生活压力太大,提出离婚。经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被告自愿给付原告2500元生活补助费,婚生女由被告抚养。一个月后,被告又来到法庭,诉说把钱拿给原告后,原告就是不给孩子。原告现已带着孩子离家出走。法庭干警们去到原告家,通过询问得知因被告母亲回到村后说“2500元买了个孩子”。这话在村里传开后,原告一怒之下带着孩子离家出走,干警们做通了对原告父母的思想工作,并主动和原告取得了联系。两天后,在法庭的主持下,被告一家带着礼品上门道歉,原告也平心静气接受了道歉。
记者书记:一个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艰苦、距中心城市最远、治安环境最复杂的“四最”法庭,凭借不畏艰难的毅力,凭借开拓进取的精神,凭借一心为民的真心,凭借争创一流的气魄,成为“最公正、最文明、最廉洁、最讲理”四最法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们更是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全省海拔最高的地方,托起公平与正义的天平,谱写着司法为民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