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催生新作为。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开启新百年征程的一年。十年间,栾川法院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心系群众、秉公执法、守正创新,在法槌起落间开花结果,在日夜坚守中可感可及,在平凡岗位上出彩闪光,为逐梦前行的伟大时代写下生动注脚。
从书记员到员额法官,心藏热血、甘于平凡,他说,信仰可挡艰难时光;从潭头法庭到三川法庭,扎根基层、奉献青春,他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卢云桥,男,1988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郑州大学法学院,2014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城关人民法庭、潭头人民法庭、刑事审判庭、执行局工作,现执行局副局长、三川人民法庭员额法官(主持全面工作)。曾荣获市中院案例编纂优秀奖,多次被评为栾川法院“优秀共产党员”。
从郑大毕业入职法院,源于对法官这个职业独有的崇拜。在工作的八年时间,辗转六个部门,职能分工不同、工作责任愈重,但我觉得“没有最适合的岗位,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见贤思齐,在我工作生活的栾川法院,一直都有这样一些长者和模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演绎着如何面对眼前的生活,他们的辛勤付出,不断点燃着内心最深处的那股热血。玉柱叔,三个月内两次因脑梗晕倒在办公室内;闫老师,肝癌住院治疗,生命最后一周还坚持在病床修改判决书,两位长者现已故去。他们身上彰显着栾法人的真诚、朴实,艰苦、奉献。而我庆幸的是,在这样一个好时代,遇到一个好集体,并愿意为之冲锋陷阵,竭尽全力。
在法院的大家庭中,基层法庭像是开放在漫山遍野的野菊花一样,最贴近群众、最充满热情,沾满泥土的芬芳。这些年,我走遍了栾川北半川的山山水水,庄稼地里、厂矿山上、河流岸边都是办案地点。三年前,为了解决一起三轮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被告崔某年近八十,难沟通、对抗情绪激烈,多次通知拒不到庭。后来我和同事们顶着烈日一路打听,才在田里找到他,我便与他坐在田埂上,从法律规定聊到家长里短,一直到傍晚,崔某才慢慢理解接受,还去树上摘桃子给我们吃。崔某虽然败诉,但他由衷地说“我确实没有钱赔偿,但我对法院判决没意见,人家一个桃都不接,这有啥说的,这种人做出来的判决咋会一边倒?”
如今,为发挥人民法庭在诉源治理、便民诉讼、就地解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坚持纠纷发生在哪里、就把巡回法庭开在哪里。栾卢高速自开工以来,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逐年上升,案件审理难度也不断增大。为根治这个难题,我们采取巡回审判、公开审理的方式,现场普法、化解纠纷,把矛盾从源头治理,充分发挥“枫桥式人民法庭”的职能作用。
无论在基层法庭还是执行局工作,最亏欠的都是妻子和孩子,妻子说:“嫁给你五年了,你天天都是忙,有时候我感觉是嫁给了咱妈。”几年来,多少个节假日,一个电话就要奔赴工作岗位;多少次,刚回家饭还未吃到嘴里,申请人的一个电话,就要去寻找被执行人。正是得益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才能更好地不停向前。
工作中,我是沉闷较真的法官,她是雷厉风行的纪检干部,我们有着共同的法治追求,相知彼此的事业。在我入额后,妻子与我约法三章“一是凡公务事家中概不接待;二是凡人情往来之物一律拒收;三是凡工作内容双方互不打听”。而今,到三川法庭工作,妻子更是明确要求我时刻谨记自己党员和法官的身份,谨言慎行、慎独自勉。
用法院人最喜欢的一段话,写在最后:“任何职业,都不能像法律那样给予如此开阔的眼界,去感受人类灵魂内在的力量,去深刻体验生命的激流。它能够让它的从业者以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去分享生命的情感、奋斗、失望和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