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栾川法院三川法院——山水之间一道亮丽的“司法风景线”

发布时间:2018-04-09 16:09:14





    在河南省栾川县的西部,有一个偏远的山镇,这里群山叠嶂,海拔1392米,素有洛阳“小西藏”的美称。它的名字叫三川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镇,认识这里的山,这里的人,还有那个独处一隅的法庭——栾川县人民法院三川法庭。

    三川法庭辖区面积535.6平方公里,辖四镇,52个自然村,辖区人口9.5万人,这里全年无霜期仅有150天,年平均气温9.2度,是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艰苦、距中心城市最远的基层法庭。三年来,三川法庭共审结民事案件898件,审限内结案率达100%,无错案,无超审限,连续十年案件调撤率达80%以上。

    三川法庭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党委的信任和群众的赞扬,先后荣获全国法院系统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优秀法庭、全市十佳政法单位及集体二等功一次等称号。在三川法庭工作17 年的庭长王海涛,先后荣获全国办案标兵、和谐洛阳建设百星人物等荣誉称号。

把群众放在心里最高位置

    三川法庭辖区面积广,山高沟深,交通不便,最远的山村距离法庭有七十多公里。全庭干警克服重重困难,探索总结出了一套“三重三快”的巡回审判方法,在方便群众诉讼的同时,宣传了国家法律法规,也化解了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这是原告提供的证据,这是我们现场调查的结果……”王海涛严肃地说。

    “这个事儿不怪俺,都怨张某自己了嘛”。一名被告小声嘟囔着。

    “先不说这,咱靠事实说话,来,你们几个看一下”王海涛招呼着几个被告一起看着材料。

      三川法庭的干警们正在调解一起人身损害赔偿,原告张某在被告段某等人承包的矿山作业时,被落下的石块砸伤,造成下肢高位截瘫。原告36岁尚未成家,要靠60多岁的母亲护理。几位被告相互推卸责任,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这已经是第六次调解了,“一次调解不成功根本不算什么,只要尽心尽力,百姓都会信服。”在基层工作17年的王海涛,早已将“三重三快”的巡回审判方法运用的轻车熟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川法庭干警们先后6次调解,5名被告最终赔偿原告15.5万元。60多岁的张大娘拉着干警们的手眼泪哗哗的流:“娃子呀,要不是你们,俺娘俩可咋办呐!”

    “大娘,您放心,有我们呢,事情都解决了,会越来越好的!”王海涛安慰着大娘。案件结束后三川法庭和张大娘一家结成了“亲戚”。

     为切实解决山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诉讼难等问题,三川法庭专门腾出两个房间作为他们的休息室,为他们提供免费午餐、住宿。同时,深入开展 “进百家结十亲送温暖”活动,每名干警每年至少走访100户群众,和10户困难群众结成“亲戚”,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年来,法庭干警与32户困难家庭和12名贫困助学对象结成了帮扶“亲戚”,帮助解决各类问题100余件,成为了这些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积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刻在三川法庭的印记。从群众身上学习化解矛盾纠纷的智慧、积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学会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方式和群众打交道,随时倾听群众呼声,常年奔波于分布在沟沟岔岔的当事人之间,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土法官”。

    “这个案件我们要慎重一点,毕竟涉及到个人的隐私。” 巡回审判的路上王海涛叮嘱着干警们。“另外当事人王某情绪上也比较激动,又是外地人,我们要比平时更多一份关心。”

    他说的正是叫河乡某村的一起离婚案件, 陕西男子王某是上门女婿,七年来,一直勤勤恳恳,挣钱养家,没想到,妻子突然起诉要和他离婚。听到这个消息后,王某恼羞成怒,扬言要进行报复。审理过程中得知,由于王某身体有缺陷,无生育能力,妻子家人无法忍受,忍痛提出离婚。

    一方是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付出的王某,一方是珍惜家庭却被流言蜚语伤害的妻子,干警们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王海涛耐心细致地给当事人讲人情、讲法律,他随手抓起一把沙还打起了比喻:“你看我手里是不是一大把沙子?”

    王某疑惑的看着王海涛点了点头。

    “那要是我抓紧这把沙呢?是不是从手指缝流下去很多,我抓得越紧就流得越多?”王海涛边说边握紧了手里的沙。

    王某恍然大悟:“倒不如手放开!”思前想后,他同意离婚,但提出妻子应该补偿自己7万元。

王海涛对王某妻子的劝解也收到成效,她也认识到,如果就此将王某“扫地出门”,也很不厚道,但对于7万元的补偿,妻子一家表示支付不起。王海涛再次耐心地对双方进行背靠背调解。

    最后,王某答应将补偿降到3万元,妻子一家也同意兑现,双方达成了离婚协议。在签字过程中,王海涛反复叮嘱:“聚散皆是缘,大家要往前看,开始新的生活,不要再制造新的矛盾”。

    王某拿着钱含泪离开法庭,说要到煤矿打工。临行前,他对三川法庭法官的耐心调解和公正高效表示感谢。

当好党委政府的“减压阀”

    “王庭长,王庭长……”大红村的村支书边喊边冲进了法庭。

    “老支书,咋回事儿呀,你坐下慢慢说。”

    “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要出人命了……”

    “啊?!走走走……”王海涛放下写到一半的判决书和书记员紧跟着支书朝村里跑去。

    原来村里的张、李两大家族因为土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分别带了一拨人在地头僵持起来了。看着手里拿着锄头、粪叉的两拨人,老支书着了慌,一刻也不敢耽搁的跑到法庭搬救兵。

    “大家伙先冷静一下,放下手中的农具,听我啰嗦几句咋样?”王海涛的秉公执法在三川镇是出了名的,两拨人一听他开了口,气氛似乎缓和了一些。

    就这样,在田间地头王海涛开始了他的普法小课堂。从天理、国法、人情,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娓娓道来一个多小时,太阳炙烤着大地,树上的知了扯着嗓子聒噪着,豆大的汗珠从王海涛额头上滚下来,他咽了口唾沫,看到人群中有人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凭着多年审判经验锻炼出来“火眼金睛”的本领,王海涛心中暗想:起效果了,可以收了。“天儿这么热大家散了吧,都是一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谁还有啥想不通的来法庭找我唠唠”。

    老支书看着散开的人群冲着王海涛竖起了大拇指:“我就知道找你来准行!”

    “老支书,看您说的,嫩客气干嘛,都是咱们自己事,不过这事儿您还真得放到心上,晚上咱再走一趟,把这事儿彻底解决了”王海涛慎重说道。

    晚上吃过饭,王海涛和老支书摸黑找了张、王两家的代表,协商解决了地界问题。回来的路上老支书说:“海涛啊,这一天天的真是给你添了不少麻烦呀。”

    “这怎么能说是麻烦呢,咱不是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嘛,这呀都是分内之事”王海涛笑着答道。

    虽然法庭工作十分艰苦,但法庭的每名干警始终热心对待每一位当事人,一切为当事人着想,努力办好每一起案件。为了减少群众诉累,他很少在庭里办案,常年奔波于分布在沟沟岔岔的当事人之间,爬几十里山路做当事人的工作,顶风冒雪为老人送去赡养费,深入田间地头巡回开庭……,这一幕幕画面既是他们的工作,也是他们的生活。

    西下的斜阳洒在伊河河畔,黄昏下的法庭显得更加让人依恋,在追求群众满意的道路上他们走的更加从容坚定。

责任编辑:商梦丹    


关闭窗口

您是第 6812750 位访客


Copyright©2024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